微信分享图

2536 李可染 1972年作 漓江胜景 立轴

漓江胜景
拍品信息
LOT号 2536 作品名称 李可染 1972年作 漓江胜景 立轴
作者 李可染 尺寸 70×45cm 创作年代 1972年作
估价 4,000,000-5,000,000 成交价 RMB --
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立轴
【出版】
1.《美术欣赏文集(一)》图版,大光出版社,1978年。
2.《KWEILIN- china's most scenic spot》第82页,Wing Tai Choung Printing Co.Ltd.,1976年。
3.《可染墨韵一一之〈千岩竞秀〉精品》,图20,保利艺术博物馆,2010年4月。
【题识】余三游漓江,觉江山虽胜,然构图不易。今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,人在漓江边上,终不能见此境也。一九七二年可染作于北京。
【印文】可染、河山如画
【展览】「可染墨韵—之《千岩竞秀》精品展」,保利艺术博物馆,2010年4月。

「漓江山水」在李可染的创作生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学界认为,对李可染来说,「桂林山水」的重要性甚至不亚于「井冈山」,李可染借井冈山表现崇高的主题,但漓江在李可染的创作中有着更丰富的情感表达。李可染一生五次赴桂林,一生留下了大量关于桂林漓江的作品。
此作构图奇崛,用笔凝重,用墨微妙,他将西方的写实主义精神与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冶于一炉,非常巧妙的把传统笔墨与现代造型整体的统一起来。,他借用错位重迭组合之法审美编排意象,使意象合乎立意得到了重新聚合,呈现出了秩序美,又巧用虚实和透视之法对有秩序的意象进行了艺术描绘。画中群山序列、起伏动盈,山以浓墨重色写成,块面厚实稳重,方中有圆、圆里有方,有如盆景假山般一座座布置于画面中。山的倒影晕染其间。江水留白,众多小帆船在江面上游弋。两山之间的江中一艘艘渔船在画家笔下变得极富生活情趣。光影效果融合在传统水墨的表现语言中,使画面浑厚和富有生活气息。作品饱满的构图,光影和明暗的平衡处理,让人感受到一种屹立千年的中国山水,将漓江山水的奇峰夹岸,碧水萦回,削壁垂河,青山浮水,风光旖旎的景象,展露无疑。

李可染从1959年开始画漓江,一直到1989年,前后四十年。从画漓江之形,到画漓江之神,最后是画漓江之韵。他笔下的漓江山水,越画越洗练,越画山体越高大,越画造型越单纯。到了这个境界,白纸对青天,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。你说他画的是山?是石?还是几块清清苍苍的古玉?笔老而秀,墨苍而润。焦墨飞白,似不经意中留出山岩幽光;浓墨飞溅,粗服乱头中率意潇洒;重墨如盘,严谨造型中收拾整体;淡墨如玉,空灵透明中层次无尽;轻墨似烟,清光无滓中韵味隽永。水墨山水画至此,豪华落尽,墨韵无穷。
——王鲁湘
这幅画的构图是运用传统「以大观小法」,也就是减弱远近透视大小差别,人为地扩展境界。如果真的站在江边,则看不到这么多,这么远,船也不会这么清楚。这是画胜过照片的地方,自由。漓江山水的奇秀和变化无端的四时、照暮景色兼具山水画高远、平远、深远之美,特别宜于拓展为大幅创作,但在有自然对象转化为画中的艺术形象时,又有很大的难度。置身清漓,眼中所见,无处不美,但在任何一个固定的角度取景,都会感到局限,与浏观所得到的心中印象相去很远,李可染在此幅作品中写到:「余三游漓江,觉江山虽胜,然构图不易,兹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。人在漓江边上终不能见此景也。」
李可染笔下的桂林山水时时空迭加起来的印象,是俯仰周览,前顾后瞻的综合结果,无限丰富的物象对审美主体唤起层迭的感情波澜,情与景会,生成意境,促起创作激情。这些作品明显地表现出李可染艺术新的成熟,已是水到渠成地跨入创作上一个新的阶段。
—摘自《李可染的世界》,第152页